上傳時間:2019-12-21 閱讀次數:342
北宋五大名窯:汝窯、哥窯、定窯、官窯、鈞窯,但是流傳下來的俗語就只有:家中萬貫,不如家中鈞瓷一片。但這是為什么呢?鈞瓷發端于東漢,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,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,被稱為國寶、瑰寶。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,素有"黃金有價鈞無價"和"家有萬貫,不如鈞瓷一件"的美譽。是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,憑借其古樸的造型、精湛的工藝、復雜的配釉、"入窯一色出窯萬彩"的神奇窯變,湖光山色、云霞霧靄、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,被譽為中國"五大名瓷"之首。2008年,鈞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鈞瓷胎質細膩敦實,釉厚渾活。鈞窯的釉色基調是青色,偶然有在青色中出現或深或淺的紅色或紫色來,而這種紫色,有時像云后迸射出萬道霞光,有時像萬里晴空飄浮的彩云。古人有詩贊:“綠如春水初生日,紅似朝霞欲上時。煙光凌空星滿天,夕陽紫翠忽成嵐。”
鈞瓷色澤,紅若胭脂朱砂者為最,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。這些絢爛奇妙的色彩在燒制中自然形成,即使同施一種釉,一經燒成即五光十色,變幻無窮。紅里透紫、紫中藏青、青中寓白、白中泛紅,五彩滲化,相映生輝。在不同光線、不同角度下觀賞各有情趣,耐人尋味,并輒有新意。
(1)宋代產品 胎色較深,呈淺灰色或褐紫色;胎質堅硬。釉為乳濁釉,釉色有天
鈞瓷藍、月白、玫瑰紫和海棠紅等品種。器物上單獨的紫斑幾乎不見,絕大部分都是青藍釉和紅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。圓器內底釉中有“蚯蚓走泥紋”的曲線,是宋鈞的特征之一。器外底普通刷一層芝麻醬色釉,亦為宋鈞特征之一。器物多為盆、盤、碗、瓶等日常用品,也燒制奩、洗、尊等陳設慈。盆、洗及尊等宮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。
(2)金代鈞瓷突出的器形有龍首八角把杯、膽瓶及折沿盤等,無"蚯蚓走泥紋"及外底刷芝麻醬色釉特征,器身與器底釉色相同,器物上的紫色大多為單獨的紫斑。
(3)元代鈞瓷胎體厚實,器型高大,釉面有針孔,堆花裝飾多見。
(4)明、清仿鈞釉有宜興窯(宜鈞)、石灣窯(廣鈞)、景德鎮窯(爐鈞)。
鑒定技巧:
潤:釉質有玉的溫潤感、光澤柔和,不同于一般瓷釉賊亮的浮光,而是一種乳光,這種乳光使鈞釉的光澤如瑪瑙一般,似玉非玉勝似玉,有一種溫潤優雅的質地美感。
活:釉面有動感,不死板。常見到流過足的鈞瓷釉面特別漂亮,就是釉面比較活的原因。鈞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現出比較好的藝術效果。其口沿、凸棱、炫紋、乳釘之處釉面脫口、出筋,產生虛與實的對比變化的美感,都與釉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。
純:釉質純凈的窯變單色釉,如天藍、天青、月白、豆綠等,色純而不雜。釉具有前述厚,潤活的特點,釉面往往有開片紋路,欣賞起來有純凈的美感。
變:釉面色彩變化豐富,五彩滲透。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時出現多種復雜的色彩,很難用語言來形容,可謂紫中藏青、青中透紅、紅中寓白、白里泛藍、藍中有綠,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,變化萬千。富于變化,是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之一,鈞瓷也不例外
厚:厚有兩種含義,一種是釉質厚實,乳濁度高,不露底;二是指釉層較厚,不淺薄。厚是鈞釉的基本的特征,釉厚更利于鈞瓷的窯變。鈞瓷之所以大氣、凝重、耐看、釉厚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。
正:釉面顏色純正。例如紅色就要鮮艷好看,或如雞血,或如海棠,不能發烏。釉面缺少變化色又不正的鈞瓷就太一般了。嬌艷的釉色明快點,老辣的釉色深沉點,都是鈞瓷純正到位的顏色。
紋:釉面上出現的各種紋路或斑點。有蚯蚓走泥紋、冰裂紋、魚子紋、龜背紋、蟹爪紋、飛瀑紋、兔豪紋、蛛網紋、流星斑、虎皮斑、雨點斑、雪花點、油滴斑、珍珠點等。這些紋路和斑點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肌理美。
境: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圖畫。其前提必須是通過窯變自然形成,不是人為所致。這些意境圖畫有人物、動物、山水、風景、傳說故事等等。這種變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,欣賞時能引起人的聯想,情景交融,從而使人心情愉悅,獲得美的享受。
下一篇:鈞瓷的價值